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

链接地址:

http://www.gwz.fudan.edu.cn/

机构简介: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成立于2005年1月20日,是复旦大学直属的实体性的研究机构。中心主任为刘钊教授。中心基地位于复旦大学邯郸校区光华楼西主楼27楼。

  研究方向

  中心下设“先秦秦汉出土文献”、“敦煌文献”两个研究室,分别侧重先秦秦汉时期和敦煌出土文献的研究,并包含对当时使用的文字的研究。中心的研究领域隶属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属的中国古典文献学和汉语言文字学两个二级学科,与历史学一级学科下的历史文献学二级学科亦关系密切。

  研究人员

  中心现有工作人员17名,其中专职研究人员16名,办公室管理人员1名。专职研究人员中,教授7名,副教授/副研究员6名,助理研究员3名,15名研究人员具有博士学位,年龄层次从30年代到80年代。另有兼职教授2名,博士后、访问学者多人。

  学生培养

  中心现有博士生导师7名,硕士生导师5名。现有学生48人,其中博士研究生24人(含留学生2人),硕士研究生24人。中心暂不招收本科生。

  中心学生培养采取导师指导、集体指导、学生自学及群体读书会等多种形式。中心鼓励研究生参加集体项目,培养研究生自学和独立研究的能力,在实践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中心学生有1人获得“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称号,3人获得复旦大学研究生“学术之星”称号。

  中心研究生已毕业人次,其中27人取得博士学位,28人取得硕士学位。

  资料建设

  中心的资料建设包括纸质资料建设和电子资料建设两部分。

  中心现有八十余平米资料室一间及十余平米期刊室一间。存放各种书刊一万余种。除自行购置外,中心还接受社会捐赠的资料。谭朴森先生与马辛寒先生家属先后向中心捐赠图书共计一千余种,极大地丰富了中心的藏书。

  中心现建有电子资料库,采用硬盘和光盘结合的形式存放各类资料一万余种,以补充纸质资料的不足。

  承担项目

  中心研究人员承担教育部相关课题项目8项(含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1项(含重点项目一项),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投资项目2项,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6项,上海市“晨光计划”项目1项,上海市“曙光计划”项目2项,复旦大学“金苗”计划项目3项,多方合作出版项目1项;此外,还参与国家新闻出版重大科技工程“中华字库”工程的设计和研发,并承担其中两包的研发任务。这些项目已经有多种科研成果发表,部分项目已经结项。部分项目产生了广泛影响,其中复旦大学、湖南省博物馆、中华书局三方合作项目“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以及参与管控并承担部分研发任务的“中华字库”工程项目最为社会关注。

  主办刊物

  中心办有《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集刊,刊登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领域的相关论文,计划每年出版一辑,目前已出版至第六辑。

  中心还办有《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通讯》,以介绍中心最新动向和研究成果为主,计划每年年底出版一期,目前已出版十一期。

  此外,中心还为商务印书馆协办《中国文字学报》年刊,目前已出版至第六期。

  专著论文

  中心成立以来共出版学术著作二十余种,受到广泛好评。其中《古文字构形学》、《中国古车舆名物考辨》、《新甲骨文编》等著作获得了省级或省级以上社科优秀成果奖励。中心计划将今后出版的大部分著作纳入“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专刊”和“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丛刊”两套系列出版物中。中心历时五年编纂的《裘锡圭学术文集》已于2012年正式出版。

  中心成立以来,教师和学生共发表各类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裘锡圭教授的《关于〈老子〉的“绝仁弃义”和“绝圣”》,陈剑教授的《释“琮”及相关诸字》、《说殷墟甲骨文中的“玉戚”》、《<上博(六)·孔子见季桓子>重编新释》、《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施谢捷教授的《〈汉印文字征〉及其〈补遗〉校读记》以及陈斯鹏博士后的《论周原甲骨和楚系简帛中的“囟”与“思”——兼论卜辞命辞的性质》等论文获得了各种社科类优秀成果奖励。

  学术交流

  中心成立以来,共举办各类学术讲座100余次,接待国内外学者访问100余次。中心人员参加国际及国内学术会议90余场,赴国内外研究机构交流40余次。

  2009年,中心举办了“出土文献与传世典籍的诠释——纪念谭朴森先生逝世两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邀请谭朴森夫人玛霞女士与子女及国内外学者40多人参加,提交纪念文章和学术论文数十篇。

  2012年,中心与中国古文字研究会共同主办了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第十九届年会,邀请海内外古文字学学者150余人参加,会议宣读论文120余篇。

  荣誉奖励

  中心成立以来共获得各种重要荣誉和奖励40余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