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链接地址:

http://chinese.sysu.edu.cn/

机构简介:

  中国语言文学系建立于1924年,是中山大学历史悠久的学系之一。1928年1月,文史科成立语言历史研究所,以研究学术、发展文化为宗旨,内设考古、语言、历史、民俗四学会。1935年春,文史研究所(原语言历史研究所)改组为文科研究所,设中国文学部和历史学部,同年9月招收研究生。抗日战争时期,中文系师生迁至云南瀓江和广东坪石、梅县等地,在艰苦条件下继续办学。1946年,语言学系成立。中文系与语言历史研究所、文科研究所、语言学系,在教学和科研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1954年,语言学系合并到北京大学,该系部分教师转入中文系。1958年,中文系增设新闻专业,次年,该专业并入暨南大学。1981年,中文系设立汉语培训中心,1992年,该中心并入外国语学院。中文系自建系以来,一直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中文系人才荟萃,曾有许多著名学者在此任教。先后在该系任教的著名教授,早年有鲁迅、***、傅斯年、郁达夫、成仿吾、顾颉刚、钟敬文、赵元任、罗常培、陆侃如、冯沅君、王力、岑麒祥,晚近有容庚、商承祚、詹安泰、方孝岳、董每戡、王起、冼玉清、黄海章、楼栖等。这些著名学者为中文系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1994年12月,中文系被国家教委批准为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经过多年的建设,已取得丰硕成果。2002年3月,经教育部专家组评估验收和高教司批准,中文系被评为优秀基地。2004年6月,经广东省教育厅专家组评估和教育厅批准,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被评为广东省名牌专业。2004年,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2007年,经教育部、财政部批准,汉语言文学专业成为2007年度第一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是: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富有创新精神、具有国际视野的汉语言文学专业高素质人才。学生毕业后适合从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高级秘书工作,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单位的记者、编辑工作,高等院校或研究机构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该系对部分本科生实施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相衔接的教学计划,以培养更***的人才。

  中文系已经建立起汉语言文学专业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机制。主要做法是:一、固本培元,重视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素质的涵育。主要措施有:一是加强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建设,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学经典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和认知;二是加强必修课《古代汉语》、《古代典籍导读》课程建设,开设《先秦诸子研究》等系列选修课,增强学生研读古代典籍的能力;三是开展百篇古文阅读和背诵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打好中国传统文化基础;四是开设《古典诗词创作》、《京剧艺术》等课程,积极支持岭南诗词研习社和岭南剧社开展活动,营造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二、传承创新,从科研入手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措施有:一是要求大二学生写作百篇读书报告,并实施读书报告会制度;二是完善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的写作、指导制度,抓好论文写作的各个环节;三是实行因材施教、优生优培措施,让具有学术潜质的学生脱颖而出;四是办好名师讲坛,使学生开拓学术视野。三、修身重道,把学术的提升和人格的培养结合起来。主要措施是实行全程导师制,本科生从大一到大四都有导师指导。导师不仅指导学生如何写作,还指导学生如何做人。四、博习笃行,强化基本技能训练。主要措施有:实行"强化写作训练"制度,要求大一学生写作百篇作文,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二是重视教学实习,安排学生在大三时用两个月时间到新闻出版、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调查研究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中文系的教学成果《强化写作训练,着眼提高素质》获广东省第二届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抓好教学实习,培养综合才能》、《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举措——全程导师制》、《加强科研训练,培养高素质的中文专业人才》分别获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第三、四、五届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目前,中文系在校本科生达540多人。近年来,研究生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办学水准逐年提高。目前在校研究生有300多人,其中博士生近150人。2004年,宋俊华的博士论文《中国古代戏曲服饰研究》(黄天骥教授指导),被评为百篇优秀博士论文。2007年,刘晓明的博士论文《杂剧形成史》(康保成教授指导),被评为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此外,还有三篇博士论文获得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